台北所 | 桃園所 | 台中所 | 高雄所 | 廈門所 | 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 | 香港所(司徒維新律師行) | 广东达方律师事务所 | 泰國所Avanta & Co Company Limited |

【民事】請把爸爸的骨灰還給我。我真的很想他。為什麼要把爸爸的骨灰藏起來?

2025-11-01 03:32:12 UTC

【請把爸爸的骨灰還給我。我真的很想他。為什麼要把爸爸的骨灰藏起來?】

「你們不是最疼的弟弟嗎?爸爸把房子都給你了,還想怎樣?」
「哥,這不是房子的事。那是爸爸。拜託,把爸爸還給我。」

三兄弟的故事,從餐桌開始,也從餐桌碎裂。

大哥說:「我也愛爸爸,但我更想把那些偏心的記憶拆掉。」
二哥冷冷補一句:「誰叫你從小就是全家的榮耀?」
弟弟深吸一口氣:「如果我是榮耀,為什麼現在只剩下羞愧?」

從小三個兄弟,一起跟著爸媽吃苦,但小兒子總是最得爸媽疼愛,書又會讀,長得也好看,讓兩個哥哥都覺得吃醋,甚麼都是弟弟好,爸爸總覺得哥哥表現沒有弟弟好,弟弟又孝順,也不會惹爸媽生氣,甚至也書讀到國外去,讓爸媽好驕傲,但談到哥哥,爸媽就是搖搖頭,從小難以管教,總是闖禍,爸媽對哥哥們很失望,但兩個哥哥至少也創業有成,事業有自己的一片天,但總是覺得爸媽只愛弟弟,讓哥哥們很受傷,甚至爸爸在過世的時候,把爸爸畢生唯一的一間房子留給了弟弟,雖然弟弟根本不缺這間房子,但是對弟弟來說,這間房子是全家人的回憶,也是跟爸媽的記憶,他願意保存這間房子,而對哥哥們來說,這房子留下的都是爸媽的偏見,恨不得把這房子拆掉,讓過去的不愉快視而不見。

爸爸出殯那天,隊伍在塔前停住,大哥端著骨灰罈走進靈骨塔安座,消失在轉角。親友靜靜等待,紙燭微跳,剩下弟弟站在風裡,一通又一通電話打不通。等到眾人回神,骨灰沒了,人也不見了。

弟弟非常難過,一直聯絡哥哥,卻怎麼也連絡不上,只好報警,但對警方來說也很難處理,也沒處理過這樣的家務事,竟然是竊取骨灰的案件,最後查到,哥哥竟然就在當天搭機出國去了,是否帶著爸爸的骨灰出國不得而知?

但就在幾天後哥哥返國,也去警局作筆錄,

「我沒有拿走骨灰,請你證明是我。」
「哥,證據之外,還有良心。」
「良心?良心當年在餐桌上就被吞下肚了。」

哥哥強調他並沒有帶走爸爸的骨灰,是弟弟對哥哥的敵意,請弟弟舉證骨灰是他拿走?大哥只表示剛好當天行程要出國,所以祭祀完爸爸就急忙離開了,而當時在現場準備祭祀爸爸的人很多,到底是誰取走骨灰也無法被確定,就這樣成為一宗懸案,只剩下傷心欲絕的弟弟,還有冷眼旁邊的二哥。

那一刻,弟弟才懂偏愛,不只是多抱了誰一下,而是少看了誰一眼;那些少看見,會在某一天,長成一座看不見的海溝。

「父母的偏心,孩子不會忘;手心的溫度會過去,手背的陰影會留下。」

我理解大哥的憤怒。很多家庭都一樣:小兒子功課好、長得好、脾氣好,父母的眼神像聚光燈,永遠追著他走。兩位哥哥也不差,靠自己闖出一片天,卻怎麼做都做不成爸媽心裡的「那個孩子」。於是,父母臨終把唯一的房子留給了弟弟在弟弟眼裡,那是全家共同的回憶;在哥哥眼裡,那是半生偏見的紀念碑。

然後,骨灰不見了。警方也難伸手:證據未明、情理難斷。案件成了懸而未決的「家務事」,只留下弟弟的崩潰與親友的嘆息。

作為律師,我每天看見「遺產糾紛」其實多半是「遺愛失衡」。法律可以定分止爭,卻無法替你補上從小缺席的那一碗湯。當父母把偏愛當作教育,孩子常把破壞當作療傷。拿走的不是骨灰,是彼此最後的體面。

弟弟在法庭上對著哥哥們說:「哥哥,可以拜託你讓我帶爸爸回家嗎?」
已經年過半百,白髮愁容,老淚縱橫的弟弟哭著,在旁的我真的是內心千刀萬剮的感受弟弟的心痛。

我也理解大哥的憤怒。很多家庭都一樣:父母的目光像聚光燈,只追著那個「孝順」的孩子。哥哥們也不差,靠自己闖出一片天,卻始終不是爸媽心裡的「那個孩子」。

遺產可以分割,遺憾只會蔓延;藏起骨灰,帶不走愛,只會留下無盡的恨。

#劉韋廷

#骨灰

#兄弟爭產